找到相关内容47篇,用时2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对劳思光先生道佛诠释的方法论反省

    宇宙论知识在文化哲学问题意识之诠释进路下已无论述地位的自然结果,此即文化哲学问题意识中心之诠释进路是真有见于价值自觉之知识意义却有遗憾于“它在世界”宇宙论知识意义之分析功效者。“它在世界”问题应即劳先生...佛教之教义解说作起,劳先生对佛教思想的观念介绍皆极为精确,是真能透显佛教思想之哲学问题意识之诠释者,劳先生把握佛教基本教义既已准确,则佛教作为一追求真理的生命实践之学自然首重心性论,从印度大乘佛教之分析...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13160329.html
  • 劳思光先生道佛诠释的方法论探究

    知识判定亦以之为佛教理论中之形躯我方向[33],因此亦不予重视,此即“它在世界”宇宙论知识在文化哲学问题意识之诠释进路下已无论述地位的自然结果,此即文化哲学问题意识中心之诠释进路是真有见于价值自觉之知识...诠释者,劳先生把握佛教基本教义既已准确,则佛教作为一追求真理的生命实践之学自然首重心性论,从印度大乘佛教之分析及中国诸宗派之介绍中,劳先生皆以主体成德之完成为探究的要点。  以下针对劳先生的诠释作者将...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22662122.html
  • 以七觉支,成觉悟者 (1)

    果圆德」,因为这是他「因圆德」的自然结果,或心中清净的强大力量的开发。佛陀圆满的第三德相是「恩圆德」,以多年的教导来帮助他人,他并不因证悟而自满,而是出自对其他可造之材的广大悲悯与慈爱,在证悟后出发,...的各个阶段,最后成为阿罗汉──完全净化了贪、瞋、痴,然后生起一切知智,以及其它佛陀特有的智。「一切知」意指佛陀若想知道任何事情,他只要反思问题,答案便会自然出现在心中。   由于佛陀觉悟的结果,使他...

    班迪达尊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335262649.html
  • 中国寺产流失的法律分析——以法源寺为调查研究个案(2)

    界定宗教:宗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个人信仰与精神追求的自然结果;宗教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经济组织一样,是个人为满足其生活各方面需要的自然联合;宗教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文化问题,而非与政权相关的政治...是洛克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决定了国家的目的和权限。对该理论的简要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财产权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和国家在私人财产保护中的职能。  洛克的国家理论以一个不尽如人意的自然状态为前提。他将自然状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00369210.html
  • 人生的思考

    下不断努力的自然结果,是长期培植至高无上的思想之必然所得。卑鄙的、野兽般的品质的形成过程也一样,它是长期包藏祸心的必然结果。 你就是命运的主宰者 人生是由自己塑造的。人的行为是由思维支配的,人们在...解释了这个道理。为此做到心领神会,人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让自己的品德越来越高尚。 你因你的思想而沉浮 知识上建树,是全心求知,或寻求人生或自然的美与真的结果。这类建树有时可能被与...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62275772.html
  • 敬述先师李元松先生的“现代禅”思想

    “自由的灵魂”到“信心的英雄”〉一文详加铺陈。[32]如果从思想的辩证发展来看,李先生认为皈依心的产生,乃是无我智的自然结果。他说:“皈依最难也最高,只有无我的人才能皈依。”“建立皈依三宝的生命态度─...体认,与多依师教而破疑解惑,到了后来都能全然的信解见至,其结果就是相同的了。   这两个修学脉络,李先生称前一个为“止观双运”,后一个为“直指人心”。而在后一种中,李先生又发展出另一种称为“本地风光...

    金柯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6545088591.html
  • 仁寿舍利的“感应”分析

    竭力歌颂隋文帝的德行与功绩。杨雄的《庆舍利感应表》把这些感应称为“神功妙相”,认为它们是隋文帝“至德精诚、道合灵圣”的自然结果。到了仁寿四年,一位地方大臣的奏章把这些感应称为“美庆”、“灵异”,认为...影响的结果。   前面把舍利感应分成“自然感应”与“众生感应”,然而,供养舍利的自然感应未必就一定是好的结果。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显得那样的无助与无奈。中国的佛教徒,因此更关心感应过程中众生的变化,...

    李四龙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54292052.html
上一页12345下一页